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陵>历史文化>详细内容

“探秘宁陵”地名系列二十五:“桃园关”曾设黄河巡检司?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10-17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从宁陵县柳河镇沿黄河古道大堤向东行4公里,在大堤紧邻南侧有个约3000人的村庄——桃园关。明初建村时,因村后的河堤上多植桃树,村名曾为桃园村。因地处黄河要津,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此设关卡,并置巡检司,遂称桃园关(1992年版《宁陵县志·行政区划·地名》)。《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桃园关,县北四十里。旧尝设关于此,并置巡司。今废,其地仍曰桃园集。”kqz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关于桃园关的建村,还有段故事。目前,在该村以张姓居多。当地群众讲,桃园关立村就与张姓人有关。宋元时,张姓人世居宁陵城西北的逻岗。明代初某天,张氏有两只鹅突然飞至今桃园关一带,张氏骑马追赶至此,看到河堤上桃树成行,桃花含笑,景色美不胜收,宛若桃花源。于是决定在此安家落户,迁张氏一支建村,名桃园村。kqz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建村时,黄河从村北河道内流过。登上大堤,举目远眺,河水时而澎湃汹涌,时而水平如镜,时而拍打着堤岸,时而俯卧在河床的怀抱里,滋润着豫东平原。笔者在桃园关采访时,许多老人都讲了当年“南堤到北堤,四十五里地”的黄河河道宽阔的气势,村民都是乘船往返于堤南和堤北。kqz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因村地处黄河关津要冲,明初在此建立了桃园关巡检司。清康熙三十二年《宁陵县志·建置志·公署》:“桃园关巡检司,在(桃园)集北尽处,阔六丈,长二十尺。东至唐时敏,西至王经,南至赵儒,北至考城县界,共地二亩。”kqz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桃园关巡检司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巡检司巡检品级为从九品,巡检、副巡检统领相应数量的徭役弓兵。朱元璋曾敕谕天下巡检说:“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万历《大明会典》载:“关津,巡检司提督盘诘之事,国初设制甚严。”不难看出,各府州县关津、要道之处,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地点;盘查过往行人是巡检司的主要任务;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盗贼、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目的。由此可见,设置桃园关巡检司的重要作用。kqz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桃园关巡检司因具有武装性质,属于军事系统。《明太祖实录》诸多记载表明,巡检司的设置、裁撤、考核皆由兵部掌管。万历《大明会典》有关巡检司的内容载在《关津》项下,按六部划分在兵部下。但巡检所统领的不过是从当地农民中佥点的弓兵,并无正规的军队。因此,桃园关巡检司具有军事武装性质,却属于地方行政辖属。弓兵乃地方性武装力量,巡检司则是地方性军事机构。与里甲制度、里老人制度并行,与卫所制度相关联,是中央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kqz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从明初至清咸丰间,桃园关巡检司都发挥着维护地方治安、稳定社会秩序、防范人民反抗、强化基层控制的重要作用,“凡军民等往来,但出百里即验文引,如无文引,必须擒拿送官”(《明会典》卷一一三)。黄河改道后,桃园关巡检司撤销。kqz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桃园春帆”曾为古宁陵十景之一,有诗曰:“微风细雨过桃园,兰溪幽境缓春帆。桃花尽日随流水,渔船隔烟伴云闲。”当时每年春天,河堤两岸桃花盛绽,扬帆驾舟行驶在黄河中,桃柳夹岸,燕舞鸥游,粉红与青翠交映,如在画中游,如诗如醉。kqz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时过境迁,黄河改道后,昔日盛景不再,然故道大堤仍在发挥着作用。据桃园关82岁的村民张司宣讲,建国初因常降大雨,大堤河道内的水伸手可及,村民都经常在堤上用河水洗脸、洗衣服。1957年宁陵县连降暴雨,堤内河水溢出淹没了村庄、庄稼,全村人都搬迁到堤上避难。kqz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在修黄河故道大堤的过程中,曾在桃园关曾建有料场,以供应工程所需,当地俗称“东料场”。至清初,村里筑寨,称桃园关寨。66岁的村民潘瑞江说,建国初村里还有东料场遗迹;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寨墙还有,后平毁。宁陵村名除有“寨”“堡”“关”,还有“营”“屯”,“营屯”村名是源于穆桂英72营吗?下期我们继续探秘。(宁陵史志办 马学庆)kqz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