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民互动>意见征集>详细内容

宁陵县气象局关于《宁陵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建议的公告

来源:县气象局 发布时间:2022-03-16 10:55:08 浏览次数: 【字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全面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县气象事业发展主要目标、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推进全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宁陵县气象局组织起草了《宁陵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将全文公布,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2022年4月27日前通过以下方式反馈至县气象局。

一、征求内容:《宁陵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见附件)。意见征求时间为 2022 年 3 月 17 日-2022 年4 月27 日

二、征求范围: 根据行政许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现面向全县市场主体经营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社会各界对《宁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建议。

三、意见建议报送地点 报送地点:宁陵县连霍高速口北500米路东宁陵县气象局

联系电话: 0370-3108228。

特此公告。

附件 1:《宁陵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宁陵县气象局

2022 年3月16日

 

宁陵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 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 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 大、责任重大。 “十四五”时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 象工作重要指示、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期,是全面推进气象强县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谱写新 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宁陵绚丽篇章的关键期。依据《气象法》《河 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商丘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 划》《宁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 年远景 目标纲要》《宁陵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县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气象事业发展状况和形势

 一) “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取得的成就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 制机制,成立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协调机构,出台 了气象灾害应急 预案及防御规划。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 90%,气象灾害预警 信息实现 了多层面、直通式发布。及时准确做好汛期及重大灾害 性天气气象服务,有效应对 2018  “温比亚”超强台风、2021  “烟花”台风和暴雨洪涝等重大气象灾害,3 小时递进式精心精细服务,最大程度减轻 了灾害影响,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有效发挥。

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围绕农业生产等重点产业,切实抓 好决策气象服务。面向公众的公益气象服务产品 日益丰富,经第 三方评估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86 分。人工影响天气在生态环境 保护及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作用更加突出,交通、林业等专 项气象服务供应链更加完善。打造乡村振兴服务品牌,全面融入 酥梨生产全过程。建成 2 个宁陵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开展 “六个一”气象服务酥梨模式,中国气象局重点实验室授牌宁陵 · 气候好产品。

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更加完 善,建成由国家气象站、区域气象站、农田小气候站、土壤水分 站和卫星遥感观测、雷达探测应用组成的高密度、广覆盖立体观  网。 气象预报预测能力稳步提升,24 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89.0%,24 小时温度预报准确率 82.0%。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持续提升,升级改造全 自动火箭发射装置 2 部,建立标准化固定作业站点 1 个。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组建 了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成省 级气象防灾减灾试验基地,制定《宁陵县气象局技术人才技能提 升管理办法(试行)》,先后 3 人荣获商丘市五一劳动奖章,2021  1 人评定为副研级高工。建立多部门联合的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

 二) “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 键期,是以创新为核心,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对于抓住宁 陵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历史新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 挑战,促进宁陵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气象强县建设意 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指明 了气象服 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 用对宁陵气象工作提出 了新的更高要求。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一 化两 区五基地”发展定位及战略部署对气象服务提 出新需求。 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全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对宁陵气象 事业发展提 出一系列更高的 目标和任务。大数据、物联网、 工智能和 5G 等信息新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 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实现“十四五”宁陵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气象服 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与不足。气象服务与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需要进一步提升,气象科技创新的科 研开发能力还不强,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观测站网需要加 密,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捕捉能力不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社 会联动机制不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够,新技术新装备投入不足,气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等。

二、“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 紧围绕宁陵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以高质 量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防灾 减灾、乡村振兴、粮食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加快推进 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建设,不 断提升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为促进“十四五”宁陵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气象强县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 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促进气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  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 旨,着力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坚持创新在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关键支撑能力,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切实增强气象为宁陵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水平。

坚持开放协作。着眼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前瞻性思考、 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高度融入宁陵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发展、各业务领域竞相发展

 三)发展 目标。围绕宁陵“一化两区五基地”新发展格局,  2025 年,基本实现保障有力、技术先进、更加开放、人民满 意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气象强县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整体 实力迈入全市先进行列。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气 象保障服务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展望 2035 年,基本建成气象 强县。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 良好 的能力显著增强,智慧气象发展水平、气象科技创新活力达到市内领先水平,全面提升气象治理现代化水平。

 

 

 

 

“十四五”时期宁陵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现状

目标

指标属性

1

 

科技创新

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率

 

50

60

预期性

2

研发经费年均增长率

 

11

16

预期性

3

 

 

精细服务

预警信息应急责任人覆盖率

 

96

100

约束性

4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86

91

约束性

 

5

人工增雨( 雪)作业影响覆盖

 

90

100

预期性

 

 

 

 

6

 

 

 

 

精准预报

24 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89

≥90

预期性

7

24 小时温度预报准确率

 

82

≥84

预期性

8

短临网格预报时间分辨率

分钟

10-30

6

分钟

9

短临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

m

3-5

1-3

m

10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

分钟

35

45

分钟

11

 

精密监测

地面气象观测要素覆盖度

 

84

90

预期性

12

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

 

78.6

85

预期性

13

气象信息化

市-县网络带宽

Mb p s

50

 10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立体协同气象监测体系

优化天气观测站网布局。加快乡村、城市街道、重点防控区 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提高地面气象观测要素覆盖密度。补充六 要素 自动气象站、迭代升级 自动气象站,推进行政村( 社区)气 象观测站建设。提升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设备智能化水平。购置 气象应急观测装备。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深化社会化气象观测应用。规模化发展志愿气象观测事业。

完善多领域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构建综合立体的生态气象监 测网。面向生态气象服务需求开展农田生态系统气象、物候动态、 土壤理化性质监测。升级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网。加快推动农业气  自动化观测进程,推进作物气象 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开展旅游气象监测。完善“碳中和”愿景下的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气象监测网。建立智能气象观测系统。加快交通、旅游等应用气象观测网建设。

建设安全高效的气象信息化体系。按照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 护要求,根据分区防护需求部署安全基础设施。建立有效的应急 机制和预案,建立和完善保障气象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完善气 象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实时监测监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数 据安全、网络安全、业务安全”为一体的整体安全管理与风险防 控体系。依托县政府云平台,建设大数据中心气象分中心,加强 大数据中心智慧气象计算能力保障工作。市、县广域网连接带宽达到 100M b p s。

 二)提高无缝智能预报预警能力

发展智能数字预报业务。发展快速滚动更新短时临近预报预 警业务。建立完善快速滚动更新的 0-2 小时逐 6 分钟和 3-24  时逐 1 小时间隔水平分辨率 1 公里的分类强对流预报和气象要 预报业务。利用双偏振雷达等新观测资料的临近预警应用技术, 提升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智能预能力。

完善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完善 1-10  内空间分辨率 1-3 公里、时间分辨率 1-3 小时、更新频次 3-6 小时的短中期气 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建立综合监测与预报预警平台,进一步提升暴雨( 雪)、寒潮、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开展次季节-季节要素的网格预报业务。建立完善连续性强 降水、强降温、高温、干旱等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客观化预测 业务,发展春季透雨、霜冻、伏旱、倒春寒、连阴雨等农业气象灾害和关键农时季节气候事件的区域特色客观化预测业务。

开展影响预报预警业务。完善基于影响和风险的精细业务技 术体系,提高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能 力。发展客观定量化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分析技术,细化敏感行业 定量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建立致灾临界阈值指标体系。推 进气象预报预警与农业、水文、地质、环境等多领域进行跨学科 融合,完善暴雨( 雪)、高温、低温、干旱、寒潮、大雾等多灾 种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完善精细化的中小河流洪水、城市 内涝、道路结冰等定量化气象风险评估和预警业务。开展气候条 件和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业务,发展生态预测与生态风险预警服务。

 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坚持生命至上,站在政治高度充分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保 障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提高主要气象灾害全 天候、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能力,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准 度,延长气象灾害预见期,重点做好防汛抗旱、低温雨雪冰冻、 风雹雷电灾害等气象服务。加强农村高风险地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发展分乡镇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业务,提高预警发布的针对性。

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加快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 息发布系统,推进多部门共享共用,全面实现预警信息发布“最 后一公里”。健全重大灾害预警信息“ 叫应”机制。积极与社会 媒体对接,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和社会传播 标准规范体系,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加强媒体、通信运营企 业与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有机联动,增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效果,提升预警信息在社会上的引导力、影响力、强制力。

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完成宁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普 查和精细化风险评估及区划。加强承灾体数据的共享共用,形成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 一本帐”。全面推进基层科学减灾,提 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和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城市内涝、中小 河流等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加强风险普查成果在城乡规 划、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完善公路、铁路等交通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提升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气象保障水平。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完  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全社会快速响 应、高效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范应对能力。推动农村气 象防灾减灾纳入数字乡村建设。加强气象信息员、社区网格员 灾害信息员的共建共享共用。加强气象科学普及,深化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将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气象服务乡村振兴教育培训体系。推进气象科普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

 四)推进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提升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 和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 络,推进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 建立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气候溯源体系。落实河南省《关于加快农 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 “气象+保险”数字农业 服务试点,探索开展大宗农产品气候期货指数应用和农业巨灾保险气象服务。

做大做强酥梨气象服务 品牌。提升酥梨气象服务 品牌的质 量,推进河南省酥梨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延长服务链,为酥梨储 运、深加工、梨花经济等提供服务。发挥“气候好产品”等品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拓宽优质农产品气象服务领域。加强对刘楼、张弓、黄岗、 华堡等乡镇优质小麦气候影响评价、病虫害气象条件、防灾能力 等研究,建立全过程专业化优质小麦气象服务平台。 紧随县委、 县政府大力发展花生产业的部署和安排,积极探索花生气象服务 业务,为花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服务。适时开展畜牧、富硒富锶食品生产基地等气象服务。提升民生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区域、人群之 间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社区全覆盖。加 强媒体、通信运营企业与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有机联动,实现气象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增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效果。

(五)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气象服务水平

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康养产业的气象服务能力,为群众 高品质生活提供特色服务。发展城市气象服务。开展城市通风廊 道规划设计、重大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形成多灾种的城市气象 风险地图。积极助力韧性城市建设,建设城市内涝及城市小气候 监测预警系统,完成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工作。开展极端天气 对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的影响评估工 作。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 立风险预警联动工作机制。依托城市网格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和覆盖面。

加强生态宜居城市气象服务能力。提升生态气象保障服务能 力。在“ 三线一单”(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 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重点区域建设符合 管控要求的生态气象保障示范工程。开展气候标志等生态评价服 务,助力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推进特色气候小镇建设。 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开展气象条件和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和预测业务,做好高影响天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预估和风险预警。开展生态质量气象评估工作。开展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实施生态环境与气候资源可持续发展气 候保障工程。开展输入型大气污染物跟踪监测,加强森林火点、 秸秆禁烧气象遥感监测,提升重污染天气、森林火险预报预警和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监测评估能力建设。提升国土空间开发气象支撑能力

 六)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围绕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酥 梨、优质小麦、花生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组织核心技术攻关, 凝练服务产品,建立 2-3 个创新平台,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促 进科技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应用。开展气象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技 术研究,探索农作物智能化观测技术、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 预报和智能风险预警技术、作物模型与遥感数据耦合技术;开展 酥梨冻害防御技术研究和推广,深入推进宁陵梨气象灾害防御基 地建设。探索气象水文数值预报技术,建设中小河流及中小型水 库洪水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引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强科技成果本地化。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实施 “人才+项 目”的培养模式,建 立人才培养与科研项 目紧密结合的机制。实施与人才政策相适应 的科技资源统筹与创新团队管理机制,加快形成“人才引领团队发展,团队助力人才成长”的 良性循环,培养造就 1-2 名在全市有影响力的人才。提升气象创新驱动能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 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施人才分类评价。 利用地方资源,支持气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气象高层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工程。

打造高质量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宁陵国家气象站及省级 气象防灾减灾基地,建立全省一流的开放式县级气象科普教育基 地。向全域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古老气象文化及现代气象科技知 识,宣传宁陵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提升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同时助力宁陵申报国家级文明城市。

 七)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融入黄淮平原示范区建设 推进作业站点标准化、作业装备 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推进监测 与作业一体化综合作业站点建设,建设智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 统和安全管理平台。提升作业条件监测识别和预报预警追踪能 力,开展针对不同服务 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作业精细 度。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综合观测、云水资源评估、作业效果评估等工作。

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扩展人工影响天气覆盖面,增 加人影作业装备,提升现有作业站点的水平,增强地面作业能力 和作业指挥能力。拓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领域,不断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气象保障乡村振兴和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2022年建设完成张弓镇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站。

健全工作机制和监管体系。推动县政府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 作机构,完善人员队伍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完善人工影响天气 安全多部门联合监管和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推动人工影响天气 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依法加强对作业人员备案和培训,完善安全 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加强物联网、电子芯片、视频监控和图像识 别等信息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中的应用,提升作业站点、运输车辆、弹药库等关键部位和场所的综合安全监管和防控水平。

 八)完善气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出台气象事权 清单,重点推动与地方气象事权相适应的支出责任。深化气象服 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健全公共气象 服务政府购买机制。建立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机制和信用评价制 度。规范气象数据资源的提供、使用、反馈和评估。优化业务布局,完善支撑研究型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强气象法治建设。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气象执法 普法工作。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制度化建设, 以国家法律法规特 别是气象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气象工作制度化建设,完善气 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强气象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气象行政执法 “ 三项制度”。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促进气象标准的多元参与,提升标准的实施应用水平。

加强行业管理和开放融合。完善专业气象服务社会参与、开 放合作、效益评估等机制,创造有利于多元主体参与气象服务、 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促进专业气象服务市场的发展壮大。加强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防御设施建设政府责任落实,强化各类气 象观测设备的准入、备案及数据汇交等行业管理。深入推进防 雷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防雷安全监管能力。

四、实施四大重点工程项目

 一)基层气象台站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深刻汲取郑州 7 ·20 特大暴雨灾害的深刻教训,结合宁陵气 象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和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 以精准化为核心,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提升精准化业务水平。提升县城及乡镇 自动化监测水平,更 新更加现代化的 自动监测设施,县城 自动监测密度实现一公里。 推动 自动监测向村级延伸,气象要素监测精准间距小 5 公里。 提升卫星、雷达监测预警水平,建立健全立体化、精细化、智能 化、全时域综合观测及信息保障体系。分别建立 3 小时以内精准 到分钟级、3 小时以上精准到小时的预报预警业务,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的预警时效和预报精度,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交通、旅游、能源供给、物流业发展、重大活动保障等保障能 力。组织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宁陵第一次气象灾害综合 风险普查,建立健全我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气象 灾害风险数据库和模型库,科学预判气象灾害风险变化趋势和特点,形成全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强化智慧气象服务。立足主城区及乡镇,充分利用大数据、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 “行业+气象”服务, 提升城市水、电、气、暖、交通、通信等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建 设立体化城区气象灾害监测网、无缝隙智能化的灾害性天气预报 预警系统和全链条智慧化的 自然灾害防治气象服务保障系统。 对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等气象次生灾害,建立联动机制,构 建宁陵县暴雨内涝监测和预测模型,推动智能网格预报和风险预 警业务结合,开展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气象灾害精细风险 预警服务。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完善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 标和防御指南,提供基于阈值的预警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应急联 动的科学性、有效性。研究开发城市暴雨公式、生态通风廊道、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业务服务系统。

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气象保障能力。围绕生态康养示范区、森 林宁陵、生态水系治理、土壤治理等对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加 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 区域气象监测、气候变化预测、评估等气象业务服务。为生态环境规划、项 目建设等提供针对性科技支撑。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综合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在 抗灾救灾、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突出作用。加强固定站点建设, 新建张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扩大覆盖率。改善地面作业装 备,更新更加现代化、更加智能、更加安全的火箭发射架。开展 酥梨、花生等重点产业防雹试验。加强县级作业指挥中心建设, 优化提升人影业务指挥系统,建立智能识别的新一代业务系统和 新业务流程,建立更加科学、通畅的县级作业指挥中心。加强人 工影响天气安全能力建设,确保装备安全、作业安全。发展定量评估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发布工程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的部署,坚持政府主导,各级 气象部门承建的原则,建设宁陵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发布工程。主 要建设 内容: 以宁陵气象预警中心为基础扩建应急信息发布场 所,建设基础支撑系统、预警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信息发布 渠道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及标准规范等。实现预警信息在最短时 间内向各级党政领导、应急责任人和社会公众发布,实现全县范  内至少有一种信息发布手段向应急责任人和社会公众发布公共信息和预警信息。

构建精准化、标准化、直通式、智能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该平台上与省、市应急信息发布平台相贯通,横与各局委相畅通,下与各乡镇、行政村。建设与预警管理部门实现标准 化对接的预警信息共享发布平台,建设智能化、可视化的预警产 品加工制作平台。提升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打通信息发 “最后一公里”。

 三)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程

优化提升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能力。宁陵农业气象灾害种类 多,如干旱、暴雨、大风、冰雹、低温冻害、干热风及引发的 次生、衍生灾害,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构成严重威胁。建立高标 准农田监测网络,建立县级高标准农田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 实现高标准农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开展粮食仓 储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和交通气象站建设,推进粮食产量预测评 估水平和储运、物流的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发展 “智慧农业气象”能力建设。

继续实施宁陵梨气象灾害防御试验基地。建设精准高效的酥 梨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加强酥梨防灾减灾工程能力建设,依托万 顷生态梨园,全面启动梨花小镇旅游项 目。围绕省、部共建国家 级( 商丘宁陵)花生交易中心、豫东( 宁陵)现代公铁航空物流 园项 目,建立花生产业化气象保障系统。推动特色农产品气候品 质认证工作,打造“气候好产品”。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气象服务,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性天气认定、保险定损、理赔等工作,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转移能力。

  )葛天气象科普馆工程

依托宁陵气象台站,建设全方位开放式的葛天气象科普馆。 主要建设内容:情景体验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农业气象科 普知识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 24 节气、气象历史知识、气象现 代化建设成果、宁陵气象发展历史等。通过建设葛天气象科普馆,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丰富科技知识,增强历史责任感、 自豪感、 对家乡宁陵的归属感,提升宁陵城市品位,助力宁陵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等。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同频 共振,为宁陵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加强规 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组织保 障机制,全面履行职责,最大程度地凝聚部门、行业、群团组织 等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充分利用各类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共同 发力推动规划 目标任务顺利实施,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规划落实体制机制。

 二)强化资金保障。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明确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 出事项和投资预算。合理安排支 出规 模,统筹协调重点工程投资渠道,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气象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三)严格监督检查。县气象局会同县发改、财政等有关部 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完善规划实施的 监测评估制度,将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督促检查考 核,开展定期评估与重点工程项 目的绩效考评。完善社会监督机 制,创新监督方式方法,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增强监督实效,形成监督合力,确保规划的落地实施。

 

 

 

 

 

 


 

 

终审:宁陵李闯
分享到:
【打印正文】